“没有经过波浪的冲击,就锻炼不成好的舵手;经不起革命的艰苦奋斗,就锻炼不成人民的好战士。” ——摘自王占歧老战士日记 \ILSR
r-m
2.m^$F@_
(三) }
C;"4V
1951年7、8月间,清川江洪水暴涨,洪流量为四十年来所未见。江岸两旁一片汪洋,所有便桥都被洪水不同程度的冲毁,将近一个月不能通行。清川江洪水成灾后,敌机转向以区间线路为主要目标的持续轰炸8个月。是年8月25日至9月13日,离西海岸较近的定州以北多桥的郭山经路下至宣川的两个区间20公里,正在敌军舰炮轰射程之内,更是遭到轮番轰炸。舰载飞机侵扰频繁,白天低飞扫射,夜间则用B29型轰炸机投掷照明弹和炸弹,致使线路弹坑密布,加之水害浸泡,路基无以成型。是年11月16日至1952年1月21日,敌机轰炸又转向大桥至万城区间,临时抢修的线路只能为5公里的低速通过。面对这种情况,三大队总结出一条抢修原则:先通后固、先易后难、事先准备、迂回保通。九江基地顾志鹤、丁振儒、王占歧、李广德和信阳基地王洪、聂德申、杨宝全、栾有、朱金声等老人回忆到,当时郭山至路下、古邑至云田等路段遭到敌机大轰炸,弹坑直径有的达十几米,深7——8米,路段两旁稻田地的土都被炸没了,抢修线路取土十分困难,加之又是雨季,阴雨连绵,地下水翻涌,给抢修造成很大困难。刚开始时,还到较远的地方去取土,后来任务赶得紧,就开始想办法,大伙设计了几个方案,用枕木钉道,用土石填小弹坑、用木排架填较大弹坑、用枕木垛填大弹坑,这样一来,抢修周期一般为2至3天,确保了部队前行。朝鲜的火车司机只要通过这样的路段,准定要称赞一定是工程总队干的。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,该路段自始至终保证了畅通无阻。信阳基地马维臣老人回忆说:1952年中秋节那天,一列朝鲜军车开过郭山,车掉道了,他和大队的职工们被派往现场抢修,当时,车皮都被拱起了,原因是车速过快,紧急刹车引起。经过一夜抢修,恢复通车,车上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的志愿军感叹:战场上都没觉得这么紧张。 ,;1P% z
|
一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