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(四) 0[*oxk&
c
四、“人无我有”找角度 4 5NaoUJ
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这样说过:“只要你的文章跟别人有一点点不同,你就有可能超过人家。”这话是很有道理的。 DPA@_R
新闻界常常被同一单位邀请,参加同一活动。这种文章说难写也好写,因为组织者把材料准备得应有尽有,记者只需删删改改,甚至一字不动,署上大名就行了。说好写也难写:一是大兵团作战,一窝蜂下去,很难沉得下去;二是材料干篇一律,面面俱到,且多是正面材料;三是酒足饭饱之余,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打道回府,吃了人家的,拿了人家的,就是发现什么问题也难免笔下留情,很难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文章来。但是,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在众多的记者中脱颖而出,写出不同于众的文章来,即:跳出特设的框框,去写一些“人无我有”的东西来——这种思维方式,恰如成功商家的生意经: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人优我转。永远在同中求异,同中求新。 ;7{/
#O(>
新闻报道中的“人无我有”,是指报道独辟蹊径,以独取胜。“独”也者,单一也,唯独也,独家新闻是也。要做到独有,很不容易,记者要独具慧眼——能见人之不能见;要独具胆识——敢言人之不敢言,敢写那些“人人心中有,个个笔下无”的题材;要独树一帜——敢于标新立异。请看这篇《这里的猪为啥吃“细粮”》的文章: $|^/{
乍一听,您兴许不信:两年了,海淀区海淀9肖家河一队猪场早年养着200多头猪,不吃菜帮、麸子等粗料,光吃馒头、烙饼等“细粮”。 L
Zl)<d&
去年12月25日,我们到这个村转了转。 谈起这件事儿,队长祝全友笑着说:“这儿的猪有口福,亏了那300亩垃圾场了。”按着祝队长的指点,我们往东走了约半里路,抬眼一望,嗬,好壮观! 一个个小山包似的垃圾堆绵延起伏连成了片。六七十个捡破烂的男女老少围成十几个圈儿在闲聊。一会儿,十几辆卸垃圾的汽车进了场子。这些人像听到冲锋号,呼啦站起来,打仗似地冲过去,把这些车围了个风雨不透。垃圾一着地,各式各样的耙子、钩子上下翻飞,馒头、包子、花卷、烙饼,还有整块的奶油蛋糕,纷纷装进这些人手中的编织袋。一场“战斗”结束了。借此空闲,我们与一名叫邓代江的四川小伙于搭讪上了:“每天都来捡吗?…‘是的!”“能捡多少广“没准,几斤、几十斤的时候都有。”“捡完怎么处理?”“卖呗!肖家河一队猪场收购,8分钱一斤。”这时,又 一批垃圾车开进场,他招呼也顾不上打,赶紧投入“战斗”。 +GMRt&nx
约摸下午4时,我们跟着这些喜获“丰收”的人们来到肖家河一队收购点儿。收购员何淑兰真叫忙活,检斤、过秤、装包、付款,一会儿的工夫就收了十多袋。趁她喘气的时候,我们过去采访。她拿出个记录本让我们看。嗬,上周平均每天收购粮食制品馒头、花卷什么的竞有400公斤。何淑兰气愤地说:“瞧吧,两年,近300吨的粮食,不知城市居民怎么这么阔!”一会儿,那个叫邓代江的小伙子把鼓胀胀的口袋往磅秤上一墩,哟,29.5公斤——4元多钱到手了。“您看,昨天休息,今天就收了825公斤。临下班,何淑兰说。 \OnPIS< |